欢迎光临西安市瑞安商会! 收藏本站 联系商会
029-86611999
周一至周五  9:30-17:30
全国咨询热线:029-86611999
商会服务

相关资讯

联系我们

西安市瑞安商会
电话:029-86611999
传真:029-86611999
网址:http://www.xasrash.cn
E-mail:602542425@qq.com
地址:西安市碑林区骡马市步行街20号

地名故事

发布时间2019/5/22 浏览量::5762 分享到:

    陶山

    词源》“陶”字条下有《陶山》与《陶弘景》两目。“陶山:山名。在浙江瑞安县西。南朝齐、梁时,陶弘景曾居此,因名。道书以此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。”“陶弘景(公元456—536年)南朝时丹阳秣陵(今南京)人,字通明。初为齐诸王侍读。后隐居于句容(今镇江西南)句曲山(即今茅山),自号华阳隐居。因佐萧衍夺齐帝位,建梁王朝,时谓山中宰相。

    从以上内容看,陶山因名人陶弘景曾居此,以他的姓名山,后又以山名地,有陶山区、陶山镇等。当地还留有部分纪念他的祠宇和民间传说。陶山镇大坟村有一自然村名“药齐”,传说陶弘景曾于此采集草药,配备齐全,故名。此外,陶山福泉山顶有片平地名“种玉畦”,传说是陶弘景曾在此修炼,并种白谷,故名。吴鹏《种玉畦》诗云“陶公仙去玉畦空,剩有白云护垄东”。

    紫霞山(即今市区西山,又名西岘山、秀砚山、鳌山)

    梁朝道士马湘曾居此炼丹,山上旧有炼丹台和观潮、鳌山两阁,山麓有二十八井。传说因山上常有紫色云霞覆盖,故名。今康乐街(瑞安剧院一带),古名“紫霞坊”,也是因山名街坊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十月,倭寇由闽北犯县境,瑞安守备刘隆曾督兵西山,题名于原石刻“紫霞山”三字下,今题名已剥蚀。

    周正议巷(即今所坦街其中一段街)

    北宋周泳从祖居地湖岭迁居瑞安县城慕贤坊。周泳于皇祐五年(1053)进士、官正议大夫,故名。其子周行己,元祐六年(1091)进士、官太学博士、温州教授(府学官员)、齐州教授,为“温州元丰九先生”、“瑞安元丰四先生”之一,晚年曾在温州城内筑浮沚书院、教授生徒,传播中原文化,对南宋永嘉事功学派诸儒影响较大。周行已中进士时,京师贵族争欲以女妻之,但他因母亲有意,毅然辞婚回里娶姨母盲女为妻,受到时人赞誉。慕贤坊的名字疑为明清时取,慕周行已之贤。

    花园村(今属陶山镇)

    清嘉庆《瑞安县志》载,村多张姓,自唐开元以来,也有冠冕;自宋元丰至开禧,第科目者13人。其中张声道(1150—1220),南宋淳熙十一年(1184)进士,曾官莆田知府,精医学。为皇族一郡王的驸马,奉诏建御凤楼为郡王公主回瑞探亲时居住。楼边并建花园、围域垣,今残存遗迹依稀可辨。后城垣内为居民聚落,以园名村。

    探花楼(即今瑞安中学新校舍内)

    清乾隆间瑞安桐田里(今属碧山镇)学子孙希旦和另一位瑞安学子林露,少年时曾在县城西门外陶尖读书。后来,孙希旦于乾隆四十三年(1778)殿试第三名及第。第三名进士又称“探花”,所以当地群众称其读书楼为“探花楼”。林露于乾隆二十七年(1762)中进士,是希旦的妹夫。探花楼在瑞安北郊以愚溪为中心的风景区一带,历来为瑞城文人学士春秋郊游的雅集处。瑞安中学建新校舍时,遗址还在校园内,便按原貌重建,以激励学子上进。

    大隐庐、师姑娘巷(分别为今市区虹桥路南段和城心巷)

    大隐庐原为明末清初瑞安人林增志(1593—1667)的住宅。林增志于明崇祯元年(1628)进士。崇祯死后,清兵入关,林增志到南京与史可法佐南明福王共图抗清。后又随南明唐王移宋延平任文渊阁大学士、礼部尚书等。唐王死后,林增志归里,被入瑞的清兵所执,不屈下狱,受酷刑,得邑人王履昌疏通狱卒逃遁。清顺治间朝廷征召他为官,以僧服应召,得放还,归隐故里9年,其间辗转密印、雪窦诸寺。后来,民间嘉其节操,名其故居为“大隐庐”,以庐名街。林增志下狱后,传说其婢惠莲仍留主家每日为其送饭、送药不辍。后亦出家为尼,民间以其庵名巷,称“师姑娘巷”,庵边有井俗名“师姑娘井”,遗址尚存。

    鹿木乡

    明朝崇祯死后,南京国子监贡生、“复社”骨干邹元椒(1615—1696),江西吉水人,后迁居南京。先隐居金华山洞中,为躲避清廷征召又于顺治九年(1652)辗转来到瑞安五云山麓胡岙(疑为今鹿木乡河岙村,《瑞安地名志》作岙底村,待考)耕隐,创草堂名“鹿木居”,取“与麂鹿为伴,与树木为伍”之意。清廷多次征召不赴,曾徒步赴北京祭拜明帝陵墓。后民间以其居草堂名村,又以名乡。

    君子石、玉海楼、花信楼

    君子石在市区与塘下镇之间的员当 山上。北宋“温州皇祐三先生”之一的林石(当时著名的《春秋》研究者)在塘岙(在今塘下镇小南山西面塘岙底)办塘岙书塾,教徒学习《春秋》,并奉养老母。常率生徒来到 员当山巅一群巨石中赏景讲学。这群巨石中有一巨石直立,旁边数巨石环拱。后人为纪念这位道德高尚、学问渊博的学者,取名“君子石”。

    玉海楼是孙氏父子参照南朝齐张融著的《玉海》(已佚):“概以玉比德,海崇上善”和南守王应麟200卷的类书《玉海》:“如玉之珍贵,若海之浩翰,”用两本书的书名来命名他的藏书楼名。

    花信楼在市区柏树巷,为清末民国初学者洪炳文治学之所,因洪家有棵树,取“二十四番花信风”名楼。

    瑞安府、瑞安门

    瑞安府的建制时间是南宋咸淳元年(1265)至元至元十三年(1278),它的辖区大大超过宋元时的瑞安县、州。辖当时的永嘉、瑞安、平阳、乐清4县。府衙门不在瑞安,而在永嘉县城(今鹿城)。瑞安府实际就是以后的温州府。取名瑞安府的原因是南宋度宗赵禥立皇太子前先封永嘉郡王,当了皇帝后,把他的“潜邸”由州升为府。瑞安当时属温州,由于“瑞安”这个名字吉祥,比永嘉还好听,便以瑞安名府。“瑞安门”并不是瑞安县城的城门,而是温州城的大南门。大南门是俗称,瑞安门是正式名称。因为瑞安是温州的南面,大南门正朝着瑞安,故名。瑞安门和瑞安府,往往被别人误认为是在瑞安,其实这是瑞安境外的两个特殊的地名。

    与历史事件关联的地名

    所坦街、二百巷、三百巷、四百巷、六百巷、泥城路、沙城头(均在市区)、海安所(在塘下镇海安)、沙园村(在飞云镇阁巷)、寨下村(在汀田镇)

    明朝初期,朝廷对倭寇已有所防备,采取筑城屯兵、屯田政策,军事上实行“卫所制”。瑞安县境内设3个守御千户所。一是瑞安所,设在县城内,今“所坦”就是原千户署的遗址,因房屋已坍毁只留一片空坦,故名。二百巷等是原百户带兵的住处,故名。海安所,沙园所新建,海安所原址地名徐村,沙园所原址地名榆木浦,建所城后分别改名海安所、沙园所。清朝废所,海安所仍留旧名,沙园所城墙废除,建居民聚落改名沙园村。

    嘉靖三十一年(1552)初,新任瑞安知县刘畿到任不久,看到海防松弛,便在巩固3个所城的基础上,在瑞安县城临时构筑两条沙城。沙城开6个寨门,东段依次为司前寨门、车头寨门、岩前寨门、五社寨门;西段为西埭门和上河寨门。其中岩前寨门俗称排石寨,附近的村庄因寨门得名“寨下”。嘉靖三十一年五月,倭寇大举侵犯瑞安城乡,当年瑞安军民凭借沙城与旧城墙打退倭寇的多次进攻。沙城至今虽然残迹无存,但尚留在地名中。瑞安人俗称沙城为泥城,故有“泥城路”和“沙城底”的地名。

    潘营村(营前乡)

    《瑞安地名志》:“潘姓建村于山岙中,原称潘岙。后因在此驻过兵营,故名潘营”。据笔者初探可能是元朝末年吴成七(珊溪人)、朱君达(处州人)、黄檀(闽人)等农民起义军反对元朝统治,曾在瑞安西部山区长期建立据点;也可能是官员张文员(瑞安人)等带兵扎营镇压起义军;或者是明嘉靖间倭寇曾在瑞安山区一带抢掠,官兵扎营防守。因为有“潘营”一个地名,又衍生“营前”和“营内”两个地名,“前”是南的意思,营前原称陈岙,后因在潘营之南,故名。“营内”与“潘营”毗邻,故名。

    左营坦、大较场、小较场

    小较场和左营坦今称文化巷。清顺治三年(1646),清缘营兵南下,驻瑞安县城,明制瑞安所革除。康熙间,县城驻军在城西北隅的称城守营左营,其余称城守营右营,由参将统领。雍正二年,改城守营为水师协营,仍分左、右营,由副将统领、专管海防。“左营坦”即原左营将官署的旧址。左营官兵为操练士兵将射圃改为小较场,即原瑞安中学旧址的操场。大较场在县城南边,历史比小较场早,因有小较场,改称大较场。

    秀才坪村(为市区北郊,原横山乡西岙北山坪上的自然村名称)

    公元239年,即三国孙吴赤乌二年,瑞安境内始置罗阳县(从永宁县中析置),县治(衙门)在鲁岙,(现具体位置失考,大概在西岙一带)。据父老所说,秀才坪在县治北山上,又扼飞云江边(当时飞云以西岙山麓为北岸),为防守盗贼,派兵在此瞭望扼守。原名“守贼坪”,后雅称“秀才坪”。此说有待考证。

    屏星街、会文里(均在今市区虹桥路西)

    前者因北宋正议大夫周行已置屏星第于街南,故名屏星街。后者因“宋项泽一门十八人登第,立会文坊,后演变为地名,称会文里”。(查宋进士及其科第名录无“项泽”,而有“项公泽”,疑即一人,待考。)

    二年村(飞云镇吴桥行政村的自然村,在吴桥南0.2公里)

    这个地名不但取名特殊,缘由也特殊。南宋乾道二年(1166)八月十七日傍晚,大风雨、海溢、大潮水倒灌浙南沿海,拔木、飘屋,溺死数万人,为瑞安历史上最大的水灾之一。原村庄被湮。灾后,平阳山区林姓数户迁此定居。以“二年”(即乾道二年)名村,纪念这次大水灾。“二”读“冷”。

    拱瑞山(位于市区至莘塍段温瑞塘河上)

    明明以前,瑞安城郊东原有西垟陡门,后废于洪武时。万历时,集云山诸水由九里陡门直入飞云江,致使河道遇旱即干涸,城内火警频繁。万历六年(1578),新任知县齐柯倡浚东塘(即今温瑞塘河市区至莘塍段),将所浚淤泥聚积于河中成一小山,并重开西垟陡门,使河水回流入城,保持城内外河道蓄水,便利县城居民用水、防火和城外农田灌溉。传说浚河时齐柯儿子参加督造,不慎跌入河中溺死,葬在此小山上。这项水利工程竣工时,父老将此小山取名“齐公山”,齐柯谢绝,改名“拱瑞山”,有“拱护瑞安”之意。

上一篇:瑞安传说
下一篇:历史沿革